2006/08/31

月十克豆漿

r1.1(under construction)

假有個外國人突然喝到這麼樣的一杯豆漿,認為真的是瓊漿玉液啊,就引入資本化經營黃豆田,把生產作成一套流程,並且推廣到美國、歐洲,因此豆漿逐漸變成一種新的文化,開始有人研究濃縮豆漿(nonsodojian)、引進了現在的最新科技,具有雙幫浦的豆漿機,還要美國做的才是頂極品喔,用電需要8000W,雙把手,其實成本才兩三萬,硬是了得,豆漿機賣給西方人就是十幾萬,可是豆漿機卻是台灣人最早研發出來的。另外更有一個德國人研究出一種滴濾式的簡單容器,可以簡便的過濾掉討厭的黃豆渣,自行開發了一個品牌叫做 Schlechter ,雖然豆漿傳入維也納的時間很晚,但是奧地利人更發明出加了大麥片的調味豆漿,既可充飢又可飽足豆漿老饕的胃口。2035年,台灣送給美國一株黃豆,美國就把他移植到古巴、哥斯大黎加等地大量種植,於是台灣黃豆農開始遭受到激烈的競爭,工時超長,工資低廉,沒有尊嚴。後來古巴種出來的黃豆烘焙之後具有花果的香氣,號稱 「波需」(bullshit)種黃豆,因此一舉成名,自此十年間,豆漿館開始在西方世界大流行,結合了建築、裝潢之美的豆漿館,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前來嚐嚐這風靡全世界的黃豆磨成的豆漿,開始有豆漿館號稱他們的店用的豆子是特別從台灣進口的,而且是在台灣屏東某家豆腐工廠所用的黃豆是一模一樣的,這個老闆還特地從義大利跑到台灣來學習更新的技術,他還會派的店員定期到台灣來琢磨技能,另一個例子則是在米蘭的一家豆漿館,店名叫做 Dojianpowa (中文意思就是豆漿泡啦),老闆非常著重煮出來濃縮豆漿上的黃豆油脂,必須是鮮黃濃密的,才能及格,最後也還有一家在弗萊堡的豆漿館,店長是個蓄有大鬍子的30出頭的青年人,他堅持豆漿館裡頭就純粹是個喝豆漿的地方,不像其他的月十克連鎖豆漿館還兼賣著小籠包、燒餅、蔥抓餅之類的可口小點心,店名取得很有深度,叫做Flora,拉丁文是「花」的意思,取自某大師的名言「我是一片葉子,但是花在那裡呢」,店長大鬍子就是這麼一個有企圖心的人,要成為那朵花,根據小弟的經驗,「花」豆漿館,燈光充足,是個討論課業的好地方。

[連鎖豆漿館篇]

月十克豆漿館,在2046年脫穎而出,轉而成為美國最大的連鎖豆漿館,主打焦糖馬農豆漿,此外並以烹煮過久的黃豆去掩蓋掉黃豆的清新亮麗面,在ptt豆漿版(Dojian),也曾經有許多人大肆抨擊月十克豆漿館的粗糙作法,後來月十克的死忠支持者就另開了月十克(Moonsk)版,月十克的總裁拉茲(Ratz),更有計畫的商業拓展豆漿市場,雖然說月十克的品質不是最好,但是卻也對於推廣美國本土的豆漿文化具有不遺餘力的貢獻。

[豆漿文化篇]

曾經有個文人是這樣說的:
「我一天沒喝到濃縮豆漿,就覺得全身無力,無法創作。」
小說家 R.M.B Funnigegopi (中譯名:”放你個狗屁”)也說,
「曾子一日三醒其身,我不只反省自己,我更三餐喝豆漿,讓我的
思路清晰,隨筆就能寫出一篇好文啊。」

近來在UC Berkely的附近開了一家叫做單戀王舍(Dalianwasser)的咖啡館,店主說他具有上等的豆漿,而且每一杯都是用心良苦,當初為了讓他的母親能嚐到品質最佳的綠山(green mountain)黃豆,就大量蒐購該種黃豆,研究新方法來烹煮豆漿,不過價錢並不便宜喔,一杯折合新台幣要 1000 元啊,竟然也有顧客為了體恤他的孝心,他的店也是hot spot,來喝他煮的豆漿的人
也是駱驛不絕。我把這個情形告訴台灣的王師父,王師父勃然大怒,操著閩南語口音說:「幹,這種人也敢出來賣豆漿!恁爸煮豆漿三十年,一大杯也只有15元。」又說:「恁爸種黃豆是最讚的品種,純種台灣Number one的台農五號黃豆,阿扁總統還有頒發全國十大優良農民給我勒,幹!」
「賣這麼貴,無天理啊,幹(註)!」

你,喝豆漿嗎?

Ref:
1. 豆漿萬歲 — 小黃豆如何改變大世界 Psilotum nudum著 男七福利社出版
2. Dojian and Nonsodojian Journal


沒有留言: